主题:中国能源发展的现状与战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高世宪

  从中国能源发展现状来看,2002年起,中国能源工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整体来看,媒炭、电力、天然气和新能源等相关行业都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中国跻身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同时,也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污染源排放地。虽然能源产业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中国的能源发展质量还不高,主要表现在能源安全面临较大困境,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够强,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能源项目的效率较为低下,核心的问题就是中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一、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一)我国能源行业全面快速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了煤炭、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能源大国,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作出重要贡献。能源的消费从过去的14.55亿吨标准煤已经增长到2013年的37.5亿吨的水平,从总量上看,其中有9.3%需要进口。

  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已经占到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2.4%,而这一数字在1980年时仅为6.3%。对比美国的能源增长情况来看,2010年,美国的电力装机容量是10亿千瓦,根据美国官方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他的装机容量将是10.8到10.9亿千瓦,也就是说,在2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增量不到1亿千瓦,而中国过去1年的增量就差不多达到1亿千瓦,2013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47亿千瓦。那么,未来,中国的装机容量是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是关乎电力部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6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做了积极推动能源消费生产革命的报告。主旨就是如何更好的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最实际的问题就是中国的资源约束对整个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一方面,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能源消费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从储量来看,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仅为1.1%,天然气占比为1.8%,煤炭是中国最有优势的能源,但占比也仅为12.8%。而且,从现有的资源储量来看,中国的石油再有12年就基本开采完毕,天然气不到28年,煤炭还有31年,而且是在限制开发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虽然煤炭仍然有开发的空间,但我们不能等到煤炭枯竭了才去想调整能源结构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现在就应该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8%。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严峻。从战略的高度来看,中国有4万亿外汇储备,如何更好的利用这部分外储是关注的重点,购买资源型产品是我们国家能源战略上应该有的方向。2013年,中国进口了2.8亿吨原油,远超出我们在2000年时预期的每年进口7000万吨的水平,已经是中国对外采购产品中总量最大的一项。而用外储来采购原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低

  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有待改进。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技术落后,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过高,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0%左右,高耗能行业用能占到工业能源水费量的70%左右。

  2012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比重为21.9%,但按照官方汇率计算的GDP在世界总量中占比仅为11.3%;GDP总量为日本的4倍,但能源消费量是日本的5.7倍,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1倍;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高23.8%,但经济量仅为美国的50.6%,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4倍。但中国单位产品(按物理量计算)的能源消费量差距远低于价值量的差距。

  (四)国内外生态环境制约因素不断加强

  从国内的生态环境层面来看,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一个核心驱动力,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都居世界第一。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雾霾、臭氧及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加剧。

  从全球的大环境来看,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已经基本肯定了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超常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或加速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多方面的,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局部地区气候模式变化,农业减产、冰川融化、物种灭绝、人口迁移、能源短缺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我国已经成为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五)我国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依然薄弱

  在全球的气候变化谈判中,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涉及到一些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包括太阳能、风电等方面。现在的核心技术在各国来看仍然非常敏感,包括中国提出的核能的三代技术,这个在中国来看是最先进、最安全的技术,但发达国家认为这是他们原创的,而中国还是在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而如何激发生产者对原创技术的积极性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而且,新能源成为各国经济复苏的重点。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是非常规的新能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产业,成为了经济复苏的核心支撑点。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都把发展新能源战略作为经济复苏、解决就业的重要手段,这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新能源技术,谁就站在了经济的制高点上,能源相关技术的敏感度也就被大大提升了。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制订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当前的外部环境变化是未来关注的重点,比如“十八大”提出的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建议都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目前中国是以电为中心,如何建立以电为中心的能源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在能源领域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一)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已经发生变化

  首先,世界能源消费低增长趋势明显加剧,同时,能源消费中心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其次,新能源、清洁能源、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成为新的焦点,一方面,相关行业满足了能源供给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带去了经济的复苏。

  再次,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正在推动世界经济向低碳型发展趋势深入。

  最后,世界能源市场和能源安全潜伏新的危机因素,能源和地缘政治和资源格局展示新的机遇。比如,在美国提出能源独立这后,对全球的能源格局产生了很多的新影响,同时,日本福岛核事故和德国能源转型也带来了能源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最近伊拉克问题成为关注点,发达国家从该地区大量撤军,而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中国石油进口的来源中,中东和北非两个地区占了3/4。如果这些地区局势持续混乱,就会对中国进口原油形成较大威胁,而发达国家的撤军给稳定中东和北非局势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中国就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原油进口来源。现在就是要在安全和经济效益中进行平衡的问题。另外,近两年提出对西进和南进两条路加大开放力度,包括中国新的经济带的建设、同中亚地区进行的合作项目等,这都是给中国提高在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建设一个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布局做铺垫。

  (二)我国能源发展的政策目标

  应该从体制、制度等方面创新,从能源的生产、消费等方面进行调整,实现中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转型。比如体制方面,我们原有的国有大型公司,必须要向世界跨国公司的方向转变。制度方面,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问题,必须改变过去“企业有多少需求,都必须满足,满足不了就是政府的责任,不管是不是合理需求”的状况,改变成从能源的需求上就开始控制,只提供500万吨的能源总量,如果这500万吨不能满足需求,那么就关停掉部分企业。另外,过去中国更多的是宣扬自身能源使用量的庞大,现在要更多的参与到全球能源治理中,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到能源组织当中。

  从整体的能源发展问题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活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城镇化、信息化脚步的不断迈进,消费方式将发生改变,质量必然随之提高,优质能源需求将较快速的增长。过去10年,我们能源消费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但未来10年,目标必须有所调整,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37.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来也翻一番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中国必须科学的制定能源发展目标,使能源更高效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从目前制定的标准来看,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40亿吨标准煤,“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下降1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2005-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50%,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

  (三)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对于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前景来看,我们不可以采取过于激进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比如建设70亿吨的高耗能项目,那对于中国可能是一个灾难,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能源需求增速放缓。

  中央高层也非常重要能源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到,要积极推动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又提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变革问题,同时,习总书记也提到了能源安全问题。“十八大”提出推进消费革命,加强节能降耗,支持低碳产业。

  首先,推动能源领域的持续创新。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正面临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总体方向应该是,建设相对低碳绿色的能源体系,向协调和可持续方向发展,重点任务就是推动能源领域的持续创新。创新才是一个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基础。

  科学技术进步将大大提高优质能源的可获得性,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如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比如清洁煤技术的发展将为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开辟新的道路。在能源消费部门,可持续技术的发展可促进产业部门效率的提高。

  同时,还要推动能源领域的制度创新。保证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的发挥,通过放松管制,开放市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有效监管等一系列市场取向的改革措施,在规范和透明的制度环境下,建立有利于推动能源革命的制度体系。

  另外,还要重视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和储备。能源革命是能源技术的根本变革,推动能源技术的变革需要人才的支持。

  其次,要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发展。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能源供应的主体。需要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

  一是要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全面实现煤炭科学开采,构筑安全、高效、洁净、可持续的煤炭供应体系;二是保持国内2亿吨左右原油产量长期稳产,同时加快天然气资源开发,成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大力推进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成为常规资源的后备补充;四是坚持低碳、清洁、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火电。

  再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支柱能源。

  一是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继续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到核电的规划、选址、研发、设计、建造、运营、退役等全过程。制定和完善核电法规体系。健全和优化核电安全管理机制,从严设置准入门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核电监管体系,加强在建及运行核电厂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加大核电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选进核电技术,提高核电装备水平,重视核电人才培养。

  二是要积极有效发展风电。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有序推进西北、华北、东北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建设,加快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完善风电设备标准和产业监测体系。鼓励风电设备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风电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改进电网调度水平、提高风电设备性能、加强风电预测预报等途径,提高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

  三是积极利用太阳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突破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新概念电池等技术,解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高成本制约,通过微型电网,智能电网发展以及大规模存储技术突破解决。

  四是促进清洁能源分布式利用。坚持“自用为主、富余上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在能源负荷中心,加快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城市、工业园区等能源消费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在农村、林区、海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设。制定分布式能源标准,完善分布式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和政策,努力实现分布式发电直供及无歧视、无障碍接入电网。

  最后,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智能环保的先进电网和电力系统。解决电网合理布局、高效输配、优化调度,增强保障度,有效降低经济成本。同时,充份利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加强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化,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大规模停电风险,使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提高用户用电效率、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推动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发展储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电源侧和用户侧进行实时监测控制,提高电网对间断性电源的接纳能力,解决大规模应用非连续电源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问题。建成节能、新能源友好型电网。建成高度灵活、双向互动、可靠、经济的智能化电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