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报告(2001年第八期) |
栏目名称:形势判断 |
关键字:经济 21世纪 预测 |
日期:2001年08月25日 |
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长期预测
跨入21世纪,面临着经济知识化和经济全球化洪流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转折、大变化、大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已进入全面、快速工业化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困难问题,集中表现为明显的、多侧面的二元现象。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进行超长期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达到15万亿左右,人均约为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对2000~20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是超长期预测。未来50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我们只能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如不发生世界大战,国内基本保持社会安定等),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这里我们使用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相结合的模型,预测中国在2000~2050年间人口、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变化情况。下面就是预测结果与分析,有关预测模型的情况,将在本文的最后予以说明。
(一)人口预测:总量不超过16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预测
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5年中国的人口数为12.1121亿,占世界总人口57.16亿的1/5。1995年世界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中国则为1.06%。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政府加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人口出生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从1970年代初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在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的富裕农村,独生子女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居民的自觉要求。即使在较为贫困的边远地区和农村,群众也已经认识到,少生优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多胎生育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每年新增加的人口数仍然在1000万以上。实现零增长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根据模型预测,中国大约在对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人口的零增长,其后为缓慢的负增长。各主要年份的人口数、劳动力数见表1。
表1 主要年份人口数与劳动力预测
年份 | 人口数 | 劳动力数 | 年份 | 人口数 | 劳动力数 | 1995 | 12.11 | 6.239 | 2025 | 15.50 | 7.748 | 2000 | 12.87 | 9.239 | 2030 | 15.72 | 7.748 | 2005 | 13.60 | 6.920 | 2035 | 15.84 | 7.703 | 2010 | 14.23 | 7.247 | 2040 | 15.85 | 7.655 | 2015 | 14.76 | 7.498 | 2045 | 15.72 | 7.569 | 2020 | 15.18 | 7.678 | 2050 | 15.52 | 7.437 |
其中,200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要可望不超过13亿,2010年达到14亿,2020年前后突破15亿。在2038年前后达到峰值15.86亿,其后则为负增长。同时可以推断,由于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以及随着人口出生率及劳动力比重的逐年下降,“人们老龄化”现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后,按照目前对劳动力的界定,劳动力占人口比重将不到50%,非劳动力人口将超过8亿,2043年前后非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8.21亿,占当时总人口的51.95%。如果家庭人员结构的趋势不发生转折性转变:那么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提高等原因,非劳动力人口中老人将占大部分,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三次产业就业比重预测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劳动力结构一直保持这样的格局:农业劳动力始终占据第一位,1980年代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二产业从1970年代末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拥有20%左右的劳动力,并且缓慢增加;1990年第二产业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1.4%。第三产业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进入1990年代后,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二、三次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仍居首位,为54.3%。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在加快,且大都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1996年的统计数据,一、二、三次产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50.5%、23.5%、26.0%。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模型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1996~2050年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比重预测 单位:%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95 | 52.2 | 230 | 24.8 | 2025 | 29.4 | 28.9 | 41.6 | 2000 | 49.1 | 24.2 | 26.7 | 2030 | 26.5 | 29.4 | 44.0 | 2005 | 44.3 | 25.6 | 30.1 | 2035 | 23.9 | 29.8 | 46.3 | 2010 | 40.0 | 26.7 | 33.4 | 2040 | 21.3 | 30.1 | 48.5 | 2015 | 36.1 | 27.6 | 26.3 | 2045 | 19.1 | 30.4 | 50.5 | 2020 | 32.6 | 28.3 | 39.0 | 2050 | 17.0 | 30.6 | 52.4 |
根据对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预测,未来劳动力结构将出现两次重大变化,从而变得更加合理。
第一次变化出现在2015年前后。2015年以前,尽管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仍然为劳动力最多的产业。2000年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不分别为49.1%、24.2%和26.7%。201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变为40.0%、26.7%利33.4%。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面向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研究与开发、技术培训、在职教育、产业产后服务、金融保险、贸易等等,发展速度会日益加快;同时,技术进步使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必将促使居民生活中自我服务的部分逐渐减少,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使得面向生活的第三产业继续强劲增长。到201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超过第一产业,达到36.3%,成为容纳劳动力最多的主要产业。
第二个变化出现在2026年左右。这时,我国的工业化接近全面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继续向外转移,就业比重减少为28.8%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缓慢上升,达到29.1%,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继第三产业后容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030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6.5%、29.4%和44.1%。2044年以后,第三产业将容纳全国一半以上劳动力就业,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决定性力量。205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17.0%、30.6%和52.4%,按就业比例从大到小的排序,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二)经济增长预测:21世纪中经济总规模将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模型预测结果,2000~2050这50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基本趋势是逐渐缓慢下降,50年的平均增年率为5.8%。其中,2000~2010年为8.1%;2011~2020年为6.4%;2021~2030年为5.4%;2031~2040年为4.9%;2041~2050年为4.3%。见表3。
表3 2000~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预测
区 间 | GDP平均增长率(%) | 期末GDP总量 (万亿元,1995年价) | 期末人均GDP (万元/人,1995年价) | 2001-2010 | 8.1 | 19.7694 | 1.3889 | 2011-2020 | 6.4 | 36.7007 | 2.4178 | 2021-2030 | 5.4 | 52.2370 | 3.9657 | 2031-2040 | 4.9 | 100.5209 | 6.3406 | 2041-2050 | 4.3 | 153.0721 | 9.8638 | 2011-2030 | 5.9 | - | - | 2031-2050 | 4.6 | - | - |
从GDP的增长过程看,未来50年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在此期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0%左右的高速度,这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又是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经济体制大转型阶段。到2010年,以1995年价格计算(下同),GDP总量将会接近20万亿元,人均约1.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中东部地区、西部城镇以及部分农村进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一阶段内,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开始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转变;问时工业化过程全面向农村推进。东部的绝大部分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及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会达到小康,一部分城镇和小总值农村将开始向富裕小康迈进。
第二阶段:2011-2030年,GDP将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长。到2030年,GDP总量将会达到60万亿元左右,大约4万元。那时,我国将全面完成工业化。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科学技术全面接近当时国际较先进水平,部分领域世界领先,经济技术总体实力居世界前列,人民平均生产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和大小城市的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阶段:2031~2050年,GDP年均增长仍可望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上。到2050年,GDP总量可能达到150万亿元左右,人均约10万元,经济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到那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若干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将全面信息化;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预测与分析: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在2000~2050年间,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表现在总量的迅速增加,而且也将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这是由于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经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各时段的年均增长率和期末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见表4。
表4 2000~2050年三次产业增长速度与结构变化情况
区间 | 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 期末三次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1-2010 | 5.8 | 8.1 | 9.0 | 14.1 | 51.5 | 34.4 | 2011-2020 | 4.2 | 5.5 | 7.5 | 11.5 | 50.2 | 38.3 | 2021-2030 | 3.4 | 5.0 | 6.6 | 9.4 | 48.0 | 42.6 | 2031-2040 | 2.8 | 4.3 | 5.9 | 7.7 | 45.3 | 46.9 | 2041-2050 | 2.0 | 3.5 | 5.3 | 6.2 | 42.1 | 51.7 |
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可大致说明如下:在2000年以前,由于中国政府重视第一产业和加强对农业投入的结果,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将会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上。2000年以后的增长率逐渐缓慢下降。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在2000年以前仍处于首位,年均可超过10%,但增长率趋势是下降的,且下降得较快;2000年以后,增长率下降速度有所放慢。这是由于随着对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推进,企业的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企业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山过去的速度——效益型增长转向效益——速度型增长,即企业首先讲究经济效益,通过效益的获得表现出一定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也必将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在某些领域实现跳跃性技术进步,大大减轻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的依赖程度。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基础结构发达完善的基础上的。信息化只能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可能代替工业化过程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作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与信息化同步进行,们决不可能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不会减少人们对交通运输等的需求;相反,信息化越发达,人们的出行率越高,物质流动越频繁。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尚未完成阶段,信息化使得社会经济运转效率提高,将会更加刺激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增长。第二产业在今后的十几年内,需求收入弹性仍然会继续上升,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以后才会逐步有所降低,但在人均物质产品拥有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前,降低的速度仍然是缓慢的。
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长会进一步加快,使得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人约在21世纪初期,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将超过第二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并一直保持下去。根据预测,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1%、7.1%、和8.4%;2030年增长速度为3.2%、4.6%、6.1%;2050年增长速度为1.6%、3.2%和5.0%。
三次产业的结构将随着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而出现根本性的变化。1995年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0%、48.8%和30.7%,2000年时三次产业的结构变为17.4%、51.7%和31.0%。2010年时这种结构变为14.1%、51.5%和34.4%。第二产业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地位一直要持续到2020年左右。到203O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将变为9.4%、48.0%和42.6%。在2038年以前,第二产业将一直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份额,尽管这一份额在不断减少。2838年以后,第三产业将以46.0%的份额超过第二产业的45.9%,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在2047年左右,其份额将超过50%,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05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16%、42.10%和51.74%。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通常在计算三次产业的结构时,都按当年价计算的。但以上的计算结果却是在1995年(不变)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并不是未来各年以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如要考虑未来当年价计算的产业结构,就需要预测三次产业增加值在未来年份的平(缩)减指数。对于超长长期预测来说,这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在模型中未予考虑。但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估计,以说明未来以当年价计算时,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当三次产业增加值的价格上升幅度不同时,价格上升幅度大的;以当年价计算的结构比例也增大。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和第三产业的价格上涨率要快于第二产业,因此,在用当年价计算三次产业结构时,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比用不变价计算的结果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