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会员注册 网上订购 意见反馈 样刊查看 报告定制
  
报告名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2001年第十期)
栏目名称:专家解读
关键字:宏观经济 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国有企业改革
日期:2001年10月25日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四年来发行的特别建设国债已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加之更大规模的银行配套贷款,有力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02年,甚至2003年都还有必要继续实行这项政策。1998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短期政策措施。然而连续四、五年的不断实施,已经使这项按照短期政策操作的政策长期化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对这项政策的继续实行做出必要的调整。
  首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所筹集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就造成了如何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投资比例在整个GDP的使用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在不断提高。“八五”期间,曾提出投资率应该保持在30%,而现在投资率已经接近和达到了40%。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和加剧,将会加重消费需求不足的程度。
  其次,连续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得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储备,特别是中央掌握的效益较好的投资项目储备已经基本用尽,这必然造成国债投资边际效益的下降。2001年年中国债资金尚有较大数量的国库存底,便是这一问题的表现。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多年实施在有力地支持了当期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财政的债务负担加重,财政支付的风险逐渐加大。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金融稳定以及增加信贷配合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1年一些有关的金融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我国各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物价的变动率相吻合的。但是这种吻合使得金融运行更像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即,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变化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而没有体现出金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拉动作用。到2001年8月末,M0、M1和M2的增长率均低于1999年和2000年的水平。此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和贷款占金融机构资产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今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边际效益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必须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金融货币政策对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调控作用。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另外两个问题。第一是货币政策与金融银行机制的不匹配,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发生阻塞和扭曲,制约了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是需要进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机构,增加金融工具手段,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功能和作用。
  3、国有企业改革。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机制上根本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还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进行了资产重组,特别是债转股的企业的债务的盘活和最终处置。第二,相当一部分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把良好资产剥离了出去,而将债务和不良资产留在了母体企业,如何做好仍然留在原有体制中的母体企业的改革和脱困任务就显得更加艰难。第三,尚未进行资产重组、债转股或股份制改造的企业的改革和脱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