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到访专家
 您当前的位置:中宏网/中宏专家面对面

2015年第84期 马晓河: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困境、思路与对策

  随着发展,中国制造业的产品门类齐全、体系已经比较完整,但大部分产品长期在中低端层次徘徊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所以,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是我们的目标。2015年最后一期中宏专家面对面邀请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院长,请他为我们详解横亘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道路上的障碍,以及该如何解决。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后夹击”的国际环境。一方面发达国家引领的新一轮产业革命颠覆了传统制造业,抢断高端制造业市场,另一方面比中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成本优势,逐渐对中国制造形成替代。为了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同时抓住产业革命的机遇,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今后三十年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力争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马老师表示,中国制造大规模发展方面有体制优势,但是问题在于缺乏创新,缺乏自主技术来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一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靠技术引进,制造业领域粗放式发展,研发投入较低,导致高端人才匮乏,核心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如今低端传统的制造业在衰退,而中高端成长缓慢,新旧之间没有形成接续。

  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宝贵的机遇窗口期,结合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马老师提出了很多相对具体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大领域中的一些核心工程包应以企业为主。其次,要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细制造为重点,对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第三,制定有利于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政策,同时资源配置要由市场来决定,适当发挥政府的监管、引导、服务、支持作用。第四,人力资本要从头做起,改革教育体制、用政策引导高端人才从学术机构向企业流动。第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要跟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六,要下决心改革僵化过时的传统体制机制。进一步向社会和企业放权让利,加快国企改革,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要重构能体现激励的创新体系,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马老师表示,要吸收光伏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过程中要警惕出现新一轮扎堆投资而导致的新一轮过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仍要继续改善需求端,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保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对接才能避免重蹈过剩的老路。

  因此,中国制造业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安排,需求端是提升消费能力和规划投资领域,供给侧是调整制度供给和升级产品供给,二者同时联动。

往期目录




[转发友人][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