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成员
 您当前的位置:中宏网/中国战略思想库

2013年第六期 改革受阻 危机迫近

    在前面两期《危机发展:西方大国的全球收缩趋势》中,我们提出,此次金融危机从根源上来说是发达国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虚拟经济的泡沫大到其国内经济难以支撑,从而爆发危机。按照逻辑,发达国家应扩大实体经济规模,缩小虚拟经济以回归平衡,但包括美日在内的发达国家还在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向实体经济注水,短期内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效应,但带来的长期风险巨大。更为重要的是,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的产业外移还主要集中在轻工业,而下一步产业外移将转向重工业。以中国汽车出口100万辆为标志,中国进入了重工业出口时代,更多的重工产业将向中国转移,比如汽车、船舶、飞机等等。届时,发达国家想走出这场“生产不足”的危机将更加渺茫。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可能继续扩张的国家,但中国经济中存在自身独有的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泡沫来说,中国是实体经济存在泡沫,当前泡沫还在进一步膨胀,中国也在逐步走向危机。

    30年来,中国经过若干个阶段成为现在实体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关键就是抓住了这一轮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中国提供的有利条件。但中国工业的生产力量、生产技术主要是外商投资制造业带动起来的,这使得中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退到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服务领域,为外商提供能源、道路、开发区建设、水、电、煤气、电讯、港口等。不过,这样的循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被打断,外需急剧萎缩使得制造业产出大幅下降,到2009年我国的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中国的实体经济增长在放缓,同时全球另一个制造业标志性国家——德国,制造业也在下降。时至今日这场危机已经危及到了实体经济的扩张,也就意味着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冲击到了实体经济。过去几年,全球金融出现投资烂账,但实体经济的发动机还能维持正常运转,但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动机也开始丢转了。

    实体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外需的持续萎缩,使中国经济内部的各种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比如说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内外需的失衡等。造成这些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分配机制不合理与城市化严重滞后,因此改革是必然的选择。但中国当前的改革遭遇了极大的内部阻力,去年四季度以来,出现了一个现象,货币政策的放松并没有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反而成为了房价上涨的关键动力。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对资金的虹吸效应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实体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步伐。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又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吹大房地产泡沫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的调整,中国在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将难以自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主线是企业改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变革的中心已经转为政府的自身改革和转型。当今中国,表象巨变,深层难撼。经济一马当先,其余诸多滞后,政治改革更是停滞不前。3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在经济、外贸、消费等方面,但是同时也有一种忧虑,伴随着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甚至有的已经形成了危机。由于中国太大,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过于不平衡,所以有些比较大的问题常常不是在萌芽状态解决,而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且到了物极必反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才开始解决。

    中国的改革都是由两个原因推动的,一个是危机推动改革,另一个是机遇引导改革。在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也应该抓住改革的关键点,抓住战略机遇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进服务业开放,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等方面,给国外投资者和民间投资者更多的机会,将房地产和过剩的产能利用起来。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改革中抓住机遇。

往期目录

2020年




[转发友人][打印本页][关闭窗口]